close

  今年年初,一份《中國犯罪之鄉地圖》在網上盛傳,並被一些門戶網站置於顯著位置,稱某市是假結婚之鄉,某市是電信詐騙之鄉,還有開鎖盜竊之鄉、盜竊沿街商鋪之鄉等等,這立刻引起了各地網友的互相攻擊。“地域歧視現象擴大的話,會造成地區間的對立甚至分離。”“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消除地域歧視,不可能團結和強大。”許多網友在論壇中發聲。(6月13日新華網)
  地域歧視單純為了調侃,舒緩工作生活壓力也就罷了,但造成地區間的對立甚至分離,就得不償失了。這可是破壞團結,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“人為因素”。
  既然“地域歧視與中國人口流動性的快速增加不無關係。”而流動又勢不可擋,何不讓其在流動中促進融合、逐漸減少偏見,讓地域歧視在流動中“見光死”?
  我們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國家,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差異,造成了地域民族之間不同的生活方式。如果將這種地域民族之間固有的文化,變成為個人偏見攻擊的靶子,或將偶然看做必然,把個別當作普遍,然後以貼標簽的形式強加在某些人群的頭上,固然有失公允。
  背包客韓緯建議的沒錯,降低地域歧視需要“多出去走走!”將自己更多的融入不同地區文化,你就會發現原來對不少地方存在的刻板印象,比如東北人火氣大,廣東人會賺錢但摳門,還有對其他國家的偏見,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化為烏有。前提是只要懂得尊重別人,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。這就是所謂的,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,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。
  “上海人對蘇北人的偏見在過去可能更嚴重,但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經提升了很多。”現在,越來越多的並非土生土長但在此工作生活的“新上海人”融入了這座城市。不就是通過流動促進融合、逐漸減少偏見的見證嗎?
  減少偏見,還需要打破“盆地意識”、“小農意識”的“排外”思想,具有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”的高尚情操,只有求同存異,寬以待人,才能厚德載物,才能消除地域歧視,“比如大家常常認為上海人精明愛算計,卻忽視了他們集體性格中尊重契約、關註生活品質等好的一面,不近距離接觸是難以感受到的。”
  另外,“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視,別‘高估’、別誇大。”就像到了駐馬店,出租車司機不失時機的幽他一默,“歡迎回總部來。”不僅沒有傷害到誰,而且增加了隨和氣氛,有利於彼此瞭解。
  隨著網絡深度融入生活、人人都有“麥克風”,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被放大,甚至因此引發“罵戰”。這個時候傳媒不僅不要做煽風點火的事情,而且掌握優勢話語權的大V二V,也應該三緘其口,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,應該做到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,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做。
  當然,只有“多出去走走!”,靠自覺融合還不夠,還應該從制度層面對地域歧視加以限制,不要讓人看上去,“外松內緊”“假和善”,比如,打破就業歧視,戶籍歧視,逐步減小不同地區的貧富差別,以感恩的心態看待大量外地人涌入與本地人爭奪公共資源、工作崗位的現實——繁榮了經濟文化。春節期間隨著外地人的遷徙,清早起床,家住東五環外大羊坊小區的居民突然感覺到了不適,社區門口的早點攤悄無聲息地不見了(2014年1月25日《北京晚報》)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  “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消除地域歧視,不可能團結和強大。”為了我們民族的更加團結和強大,就讓地域歧視在增進交流中“見光死”吧!
  文/韓玉印  (原標題:讓地域歧視在增進交流中“見光死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z19ezoa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